长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岳散人一场走不出去的小康噩梦uerohdoh [复制链接]

1#

五岳散人:不懂本国常识也要学好外国语?


五岳散人知名友前两天,在“羊城小市长”评选的复试环节,参选的“小市长”们不少英文很流利,却被我国国土面积多大之类的常识难倒,使得“羊城小市长”很像是“小洋人市长”。第二天,报道此事的媒体收到许多市民来信,说是自己的英语完全是白学了,根本就没有用。 更多的是反思我们的英语教育,质疑实行到现在的“全民学英语”是否真的有意义。从大道理上来说,学习一种或者几种外语当然有意义,尤其是有时候需要参考国外信息资料的时候,语言不是障碍的话,资讯传播当然也就不是障碍。但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对于这种强迫式的教育,我们到底该反思什么。在我看来,所谓的“全民学外语”其实表述得不完整,而应该表述成为“全民学外语并且要考试”。考试的作用是什么?是根据考试的成绩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或者赢取职称之类的东西。没有这个外语的硬指标,阁下就是天纵英明也是不能进阶的。所以,全民学习什么语都不算是错的,而全民必须通过外语考试则错得离谱。应该说考试制度算是人类生活的一大创举,最大的效力是尽量公平地选拔人才。但我们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用那么专业的外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与工作。早些年似乎必要性还是有的,好多进口商品上都没有中文标签,在免于吃错药方面,外语似乎还有点作用。而现在国家也规定了,任何在国内销售的商品,哪怕是原装进口的也要加上中文说明。连这个都改了,全民考外语不知道到底还有没有意义。但很多时候这些成果总是要强调到变态的程度,比如说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取得学位的关键所在,而考取职称也经常要求外语过关。最搞笑的是我所认识的一位面点师傅都要求会英文,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莫名惊诧:难道是怕生日蛋糕上的字拼写错了么?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大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英语教育就成为一种硬指标。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学时,英语就是必考的科目了。这倒是与我们当时渴求对外开放的心理状态同步进行的,而且也不能说没有效果——我们那代人都能面对外国人流利的说“哈喽”了。其实,第二种语言能力在很多时候都没有必要成为必须的标准。这与人生应该具有的基本数理化常识、本国文字的阅读常识并无必然联系,一个开放的社会不是每个人都能用外语交流才叫做与国际接轨,而是要明白这个世界参差多态的生活与思想是如何可贵、人们如何保持着自我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只是把这个东西当作外在的指标而固化了下来,难免就会如同那“小市长”一样,外语说得流利万端,但不知道自己的国家有多少平方公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