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大结局后,许多争论也随之而来,比如该剧是不是“烂尾”,比如林九郎为何没被贬官,比如元载为何没死……等等,尤其是观众对张小敬(大头)和龙波(萧规)的“喜爱度”反转也同时达到巅峰,弹幕中出现大量“挺萧规、贬大头”的现象。
其他争议暂且不论,对张小敬被“群嘲”这点,本人只想说:你们真懂这个人物吗?
个人认为,那些讨厌张小敬,说张小敬是“渣友”,不配做兄弟的观众,真心没真正理解这个角色。他们看《长安十二时辰》也就是图个高兴而已,爽完就完了(当然,这并没有错),但最后觉得自己没爽到就开喷,根本不想去理解这么个塑造的有血有肉的人,这就实在令人反感。而对于这些观众对张小敬的指责,本人一一“辩解”如下:
第一,所谓“张小敬费九牛二虎之力,结果一个坏人都没搞定”。
本人就想问问,剧中的“坏人”是如何界定的?龙波算不算坏人?鱼肠呢?狼卫曹破延呢?难道只有林九郎、元载这些排除异己、阴险狡诈之徒才能算坏人?相信不少观众在《长安十二时辰》剧初,看到曹破延反杀救命恩人,看到龙波、鱼肠无情斩杀为他们运货的货工,也曾恨的牙痒过吧?也曾期待张小敬将这帮人绳之以法吧?
但是,当龙波的目的开始正当化,鱼肠为自己所爱之人出生入死,曹破延所作所为只是想让自己的爱女不再为奴,他们的罪行就可以一笔勾销?而张小敬,因为在无奈之下暴露一个暗桩小乙,就罪错滔天,不能被原谅?如果说一个人为了正义的诉求,就可以枉顾无辜者的性命,那么,照这么说,张小敬的行为不也是正当的、可以被理解的吗?为何在这个问题上却要“双标”?
而这种“双标”不正是坏人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人历尽磨砺却反受指责的最好写照?且不论龙波、鱼肠、曹破延,张小敬在长安飙车救了那么多人,宰了那么多狼卫,也被选择性无视了。
第二,所谓“千万不要和张小敬这种人做兄弟”。
其实张小敬和萧规一样,都是有仇报仇之人,否则他也不会为了复仇杀熊火帮三十余人。但他恩怨分明,有自己的底线,这是他与萧规最大的不同。说与张小敬做兄弟的许多都因他而死。但是,所有这一切又是谁引起的?难道丁老三不正是萧规害死的?
在萧规的观念里,“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他的刺杀计划无所顾及,全长安的百姓都可以陪葬。但是在张小敬眼里,那每片雪花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想做的很简单,就是守护他们。而张小敬,看着做错事的兄弟,想让萧规回头,想让鱼肠活着,想让他俩一起离开归隐生活,只要他们放弃计划,张小敬愿意赔上自己的命“成全”他们,这才是真正的“兄弟”该做的事吧?
第三,所谓“张小敬白忙一场,窝囊一场”。
好多人都忘了,在《长安十二时辰》这场大危机中,张小敬的目的从一开始就不是“抓坏人”,而是“救长安”。全剧也不止一次强调过这个目的,张小敬不止一次和李必说,他要照自己的方式来,不论BOSS是谁,他都不会放过。这其中包括圣人、右相、太子、何监等一干人等和势力。
所以一个坏人没抓到,从这方面来说也不成立,更没有白忙一场,正因为张小敬的破坏,广场之上的百姓才没有过多伤亡,而他保护了圣人,也等于将“安史之乱”推迟了差不多十年,对一个底层小角色来说,这已经足够厉害。所以说,最终张小敬确实救了长安百姓。
第四,所谓“张小敬出卖暗桩,为人靠不住”
张小敬出卖暗桩小七,这其实是那个著名的道德悖论“电车难题”。在这件事上,他怎么选择都是错的。但是,为了救下更多的人,总必须有人进行选择并承担和背负一切可能产生的后果,而这种人,就是英雄。
有意思的是,《九州缥缈录》上吕归尘也同样面对过这个问题,有人问他如果杀一个无辜之人而能救千万人,你杀不杀?结果吕归尘想都没想就说不杀。这同样也是一种英雄行为。正因为怎么选择都是错的,所以敢于背负“骂名”的人,才是最让人动容的。所以,才有“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这种说法。
第五,所谓“张小敬为何不杀林九郎”。
就像上面解释的,这不是张小敬能做或应该做的事,而且,历史本身就已经定格。《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虽然改了剧中人物的名字,但是大部分人都清楚,这部作品本身就不是架空的历史,而是演义。那段历史就是那么无奈,林九郎(李林甫)权势滔天最终还是善终,元载小人得志且官至宰相。如果为了爽,就枉顾这段历史,才是最危险的吧。
现在想想,剧中的人不理解张小敬,剧外的人也不理解他,徐宾最后那句:“我替你不服”真是振聋发聩。说真的,那些讨厌张小敬而喜欢龙波的,他们真是坐着看剧不腰痛。如果他们是长安人,当他们切切实实的面临被炸死的风险时,不知道还会不会如此大言不惭地去喜欢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