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化遗产精神的家园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晚期能治愈吗

文化遗产:精神的家园


我们的城市在一天天变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如果生活在当代,在几十年的岁月更替后,想必贺知章回乡时何止人非,物也非也——不仅儿童不识,在家乡恐怕他也因不易找到幼年生活的痕迹而感觉十分陌生——


书写时代历史的一栋栋老建筑消失了,时尚而又彼此相像的新建筑幻化成一个个或方或长、或高或矮的“盒子”的阵地。尽管如此,人们还总想去寻觅,寻觅时代在时空中的印记。


建筑是对过去最好的留影。


在城市角角落落,你终于在踯躅中找到了它们——与你的过去、你的停留的过去、你的梦中家园那么切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父辈看过的景致,与祖父在精神上对话,耳畔回响起儿时在古墙前的嬉戏。


这就是跨越时空的古桥、宫殿、寺庙、老街,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好听的名字——文化遗产。


曾几何时,文化遗产与我们渐行渐远。每日奔波在高楼的夹缝中,步履匆匆。一日坐公交车走过红墙灰瓦的月坛,见灿烂阳光下树影斑斓,蹒跚老者和乳*小儿牵携而出,那一副美好的图景、那老与幼、古老建筑与当代人的对照勾勒了一副多么温馨的画面,我真想呼唤,呼唤时空就此停下,就这样静静地感受生活的恬淡美妙。


我不禁假想,把树影下的月坛替换为高高的大厦,那时美景会不会依旧……


在京生活工作了十几年,每每想起,生活的一些美好节点,总是跟那些充满意蕴的古老建筑和文化遗产联系起来。


与我的先生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古老的地坛。现在想来,大地为证是那么贴切。结婚十周年的日子,我与先生、孩子一同走进地坛,重温过往生活的一切。在沧桑的柏树下,古坛旁,长椅边,我们体味着多年前秋天的过往风景。


史铁生在散文《我与地坛》中曾告诉人们:“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勾勒了他们那一代人生活的细节与古老文化遗产的丝丝缕缕的精神联系与情感萦系,令人掩卷深思时空与生命的更迭,深思辉煌的古老过去与现今的丝丝契合。


月,是构成中国古代生活意境美的重要元素,一直是民俗和文学作品几千年来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描述对象。月老为媒就是其中之一。美丽月坛所栖息的公园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代青年们领取结婚证、见证爱情的一个见证地……


我常常想,城市是什么?城市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呢?是灯红酒绿的夜生活?还是大型百货商场和超大超市?是更多的文化体育生活,祖先留下的密集的文化建筑遗迹,还是狭长幽深的小巷中依旧饱含古韵的店家和飞掠头顶的声声鸽哨?


假如,北京没有了故宫、天坛、颐和园;假如,苏州没有了拙*园、留园;假如,南京没有了秦淮河、夫子庙,人们的城市生活该失色多少?


很多古往今来赋予了人们那么多美好记忆片段的文化遗产,至今已被城市的街道分割得零落,它们不再手拉着手连成片站在那,而是孤零零地矗立在形态各异缺乏对话的当代建筑群中。在雾霭刚刚消散的晨曦中,坐在老字号的小店中要一碗爆肚可能成为奢侈;在暮色沉沉的夕阳下,货郎那悠远的叫卖声连同古老的胡同正慢慢消失在时代深处。


文化遗产,城市的这些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的根系,用自己的绿荫在呵护城市的梦境。在这梦境里,髫龄稚童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者,他带着儿孙去重温童年岁月……一代代人从同一个城门下走过,斯人已逝,而不变的遗产却牵系一代又一代人,帮助我们建立与过往时代的精神联系。这就是遗产的魅力。我们美好生活的留影中它们是那永不褪变的底色。


当文化遗产在城市中的领地越来越少,博物馆,作为文化地标在崛起。那些流离失所的文物,那些被城市拆迁拆出来的文物,那些记录历史事件的标志性物品,在城市里找到了它们新的家园——博物馆。这是不得已的一种选择。


在当代中国的大地,遗产保护在与破坏赛跑,点线面的遗产已在悄然形成自己的体系。多么希望一二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在摇着纸扇的时候,还能指着这个文物那个建筑,述说当年。“子子孙孙永葆用”所还原的美好图景该是令我们多么向往,也引发我们深深的思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