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破案了马伯庸亲自揭秘长安十二时辰里 [复制链接]

1#
读一次《长安十二时辰》就仿佛穿越了一次盛唐。尊重历史、探寻细节,让《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砖一瓦、一衣一物都有据可寻,将一个活生生的繁华都市展现在读者面前。也让书迷叹服,“马亲王”在还原历史与大开脑洞之间高超的平衡能力。12月1日晚,马伯庸再次来到西安,在曲江文化大讲堂上回答了书迷关于《长安十二时辰》创作的好奇与疑问。

#提问马伯庸

01

尊重历史与大开脑洞

书迷

《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张小敬劫持李隆基走的那条御道,考古工作者的确发现过从兴庆宫到曲江池那里有夹道,希望听一听马伯庸老师如何获取这些历史细节,并将其融入到恢弘的历史叙事当中?

马伯庸

我其实也是通过考古资料了解到的,当时我看了一张地图,我第一个直觉就是,这条御道是玄宗皇帝为了避免走在路上被群众围观,专门修了一条单独的通道,然后他可以从兴庆宫中直接走到曲江,不用再暴露在大家的面前,当然也是出于一个安防的考虑,但这是我的一个猜测。如何融入到历史中,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我最近有一本新书叫《两京十五日》,书中有一段情节,讲的是主角被逼到南京城的城墙上,城墙高6丈5尺。大家看的时候可能一扫而过,但有个南京学古建筑的小姑娘就起了一点较真的心思,她把这6丈5尺放到百度的单位转换转换成现代的,这个单位一算出来30.5米,然后他又去找当时的考古报告,一查当时考古报告显示南京城墙正好是30.1米,他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说我的路径跟你完全一样的,我也是先看考古报告,然后打开百度,把30.1米转换成古代的6丈5尺,再放到书里去。所以说其实关于历史、考古的科研成果是我写东西最基本的一个基础。

书迷

您的写作灵感来自历史故事,还是现实的感触?历史题材小说如何做到尊重历史,又能讲好故事?

马伯庸

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最早它的灵感来源就是在西安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的地下一层有一个巨大的沙盘,我每次来西安一定会坐在那儿看上15分钟左右,看到这个实体摆在那儿,就会涌现出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小说里在电视剧里,长安城也有一个巨大的沙盘在静安寺里放着,但其实唐代是没有沙盘的,它在很久以后才出现在*事用途上面。但是我觉得《长安十二时辰》毕竟是个传奇剧,所以我觉得还是在里面放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比如望楼,我相信大家看的时候应该有印象。但其实在唐代也没有,但是为什么加进去了,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长安十二时辰》是一天发生的事,一天之内如果让他在整个长安城跑,那会儿没有手机,怎么办?要做这种迅速的情报交流,要速度变快的话,望楼就可以。所以说这个也算是做一个史实和想象的平衡。

02

《长安十二时辰》里你想不到的那些小细节

书迷

我有一点特别感兴趣,想问问您对《长安十二时辰》里发生的事情,时间节点选择是怎么考虑的?

马伯庸

其实这个选择特别简单,跟安史之乱没关系,因为当时我写《长安十二时辰》时,其实你们都不知道,最早我设定的组织是李白,但是我后来发现,李白太伟大了,不管是他的为人,还是诗作,我写不出他的未来,所以我就觉得我还是藏拙。但是李白在场,我不可能回避掉,不可能不写了,那怎么办?我就特意查天宝三载,李白不在场,他去山东玩了,所以一定要藏拙,因为我觉得特别难,像李白,像苏轼,像王阳明这种人物都是最难写的。因为你没有达到他的境界,你写不出他的未来,所以说其实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原因。

书迷

西安的很多老的地名,比如说五味十字等等,在您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对于这样的地名也是有理解的。我想知道当您把这些地名融入您作品中的时候,它在您心中的感觉以及您当时给他设定的剧情是怎么样?

马伯庸

我当时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我们写历史题材一定要写的足够细,最好这个“细”能够跟现实有所共鸣。我们在读完《长安十二时辰》之后,看到曲江,看到兴庆宫,看到平康坊,看到东市西市,会发现这些会与我们身边产生强烈的连接感,我觉得这才是读完小说给读者最好的一个体验。至于这些运用,其实我当时在写的时候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我希望读者在看完这个小说以后,或者说看小说期间,如果你做笔记或者打开GPS地图的话,能够完全按照书里的描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线来。因为现在很多的历史小说,它的空间感不是很强烈的,侠客一追追出去十几里,前面有一个县城,侠客跳出房门躲到了一个客栈里,这就非常模糊,我希望能够借长安这个地方给大家一种强烈的空间感。我写上两句往前追,追过两个路口向右走,再走两步到达哪一条,能够精确的落实在地图上以及现实中。

书迷

我特别喜欢马老师书中长安的那种武备文化形象,我想跟您详细了解一下,唐代*人比如说他们上战场时都有哪些内心活动?

马伯庸

唐代跟其它中国朝代最大的区别,第一就在于他们对士兵或者说对人的这种看法。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其实从宋代之后,包括五代之后,士兵去作为一种不体面的人,只有犯人戍边之后才能把他当成士兵,唐代也有且士兵的地位其实也不高,但是唐代对于武人的这种印象要比后世高得多,我们会发现其实唐代其实不怎么分文武,当然有没有具体的分有文臣武将,但是唐代其实很多人都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可下马定乾坤。唐代,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扩张,它的这种对外用兵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贯穿到他的甲胄,他的装饰,他的武器以及藏在*人的气质上面去。所以我觉得唐代的*人气质非常有意思,我写张小敬其实就是想写一个唐代老兵的那种感觉,后面也还会有一些相关的创作计划,我会积极创作一些关于唐代的作品。

马伯庸

本期嘉宾

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作品涵盖历史、悬疑、文化等领域。于多家主流媒体开设历史文化专栏,有“文字*才”之誉。马伯庸擅长以推理对真实史料进行解构和猜想,重组为兼具想像力与真实感的“历史可能性”小说,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文字风格充满奇趣”。

代表作:《古董局中局》系列、《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

#本期推荐:《长安十二时辰》

唐天宝三年,元月十四日,长安。大唐皇都的居民不知道,上元节辉煌灯火亮起之时,等待他们的,将是场吞噬一切的劫难。突厥、狼卫、绑架、暗杀、烈焰、焚城,毁灭长安城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而拯救长安的全部希望,只有一个即将被斩首的独眼死囚和短短的十二个时辰……

这是《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要内容,突破真实与虚构界限,打造令人窒息的历史悬疑巨制,揭秘不为人知的十二时辰……

END文案:贝乐拍摄:陨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