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趁马伯庸自己也在追长安十二时辰,我给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方法 http://pf.39.net/bdfyy/zjdy/180320/6113618.html

在电视剧爆红之前

先把长安城还原的

是《长安十二时辰》小说的作者马伯庸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这周二,马伯庸又去了一趟自己的老东家,施耐德电气。

随着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爆红,这本书也势不可挡地火了。施耐德又买了两千多本,请了马伯庸来签名。

马伯庸在微博上写道,“看着市场、财务、人事、法律和各事业部的前同事和前领导过来求签名,百感交集。十年之前,都是我拿着投标文件去找各个部门苦苦求签名......"

趁着马伯庸自己也在追《长安十二时辰》的更新,我给他打了一个电话。

01

五好员工马伯庸

马伯庸是年生人,今年39岁。他看连环画长大,80年代的连环画离不开历史故事,《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绘成的画片让小马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19岁到上海念大学,接触到了更多历史题材的游戏、动漫,这些都是马伯庸开始进行历史小说写作的契机。恰逢国内互联网论坛兴起,他义不容辞地成为潮流中的一份子,后来还在论坛上发布自己写的随笔和小说。

这时候的练习为马伯庸之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马伯庸毕业之后,入职了电工企业施耐德电气,第二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简体小说《风起陇西》。

这时候,他25岁,成名不算早,但也不晚。

一直到年辞职,马伯庸在施耐德工作了十年。这十年间,他都在电气行业从业人员与作家两个身份里打转。

他当作家当得很成功。这十年里,他写出了为他获得人民文学奖散文奖的《风雨洛神赋》、获朱自清散文奖的《破案:孔雀东南飞》,以及《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龙与地下铁》、《帝国最后的荣耀》、《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等畅销小说。

在施耐德,马伯庸干的也不差。他做过销售、商务,也做过会务、市场,他曾觉得施耐德这个有着德国名字的法国公司的官方资料过于枯燥,便自己重新查了资料,把施耐德电气发展史掺杂着各种历史八卦重写了一份。

后来,这份“野史”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前来应聘。

马伯庸把施耐德称做避风港、温室,同事都是热心肠好八卦讲道理的大好人......在我们的认知里,这些词不太可能属于外企。但也许就是因为施耐德的不走寻常路,才让马伯庸即便笔耕不辍,还愿意把这份不算轻松的工作继续干下去。

知乎上有个问题叫“马伯庸是谁?”,马伯庸自己做出的回答是“低压配电行业从业人员”。

我想,他对“施耐德员工”这个身份的认同感,也许不会低于“作家”。

离职时,他特意为自己的工作生涯写了一篇名为《十年》的文章,他写道,“我的许多事情,无论与公司有关无关,都会伴随着职场的一段记忆,施耐德电气已经和我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为我人生的一个坐标系。”

在“十年”这样一个听上去意义非常的时间辞职,但其实马伯庸没有特意去卡这个点。人生际遇不是跟着导航走路,我们无法预知要在什么时候转弯、什么时候停下。

他就是觉得,时间到了,他想要换一种人生来过,他称之为“自由散漫”的生活。

我把他的选择理解为“一半的退休”:从“低压配电行业从业人员”这个职位辞职,转而把只占二分之一的“作家”身份摆上主位。

不过马伯庸再也不能把“工作”作为理由来拖稿了。

拖稿理由千千万,倒也不缺这一条。

02

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

从施耐德辞职了小半年,年年初,马伯庸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如果你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

马伯庸是游戏《刺客信条》的忠实玩家,同时还是资深且涉猎广泛的知乎用户。他在上头回答了上百个和历史、文学、动漫、游戏甚至生活娱乐向的问题。

更早些时候,他回答过模式有些相似的问题:“如果《笑傲江湖》的故事发生在欧洲会是怎样的”。

就着游戏,马伯庸潇潇洒洒写出一段两千多字的随笔,命名为《刺客信条:长安》预告片。

如今再看,这段文字已经有了今日《长安十二时辰》的雏形。

因为反响极好,马伯庸又一直想写长安城的故事,他决定把《刺客信条:长安》写成正式的小说。

既然如此,之前依托于《刺客信条》游戏模式的一些设定就不再合适了。写作的过程中,他慢慢减少了游戏感的画面,只保留了最初长安城的构想。

正式动笔写《长安十二时辰》之前,马伯庸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准备资料,翻古籍、读论文,整本书建立在严格的史料查询之上。

准确的说,他每本书都建立在这样的史料准备上。

既然要写长安,就认真写,不能只是摆个脱离历史的花架子,那就没意思了。

《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发生在天宝三年,这个时间点是马伯庸经过深思熟虑才定下来的。

这时候,唐玄宗在位,安史之乱还有十年左右才发生,太子李亨(后即位称唐肃宗)与右相李林甫处于激烈的权力斗争中。

但斗归斗,这一年没发生足以影响历史的大事件,所以马伯庸在其中安插一个“十二时辰”的生死极速没什么大问题。

选张小敬做故事的主人公,一是因为历史上确有其人:唐代别史杂记《安禄山事迹》中,作者姚汝能记录了马嵬坡兵变时一名叫张小敬的骑兵率先杀死了杨国忠。

二是因为张小敬的平民身份符合马伯庸近年来的写作路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